找不到学习动力?那就去看一下季羡林先生的自传吧。
这本书是季羡林先生讲述了自己一生的学习历程。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内心的情感世界。在书中他写得最多的是在德国留学的十年。个人感情方面极少写到。
在他生命里头,嗜书如命,把书当成宝贝一样看待。书中有一情节,说的是季老先生在德国的时候,遇上二战期间,个人收入虽说刚刚好,但他依旧从中抽取一部分的钱去换取书籍,去阅读,去赏识。把书本捧在手里,爱不释手,即使阅读完了,也不变卖,珍藏起来。回国时,遇上文革时期,他也不放弃读书学习。打压知识分子,季老先生也不放弃自己的生命,像老舍先生一样,因为受不住打压,最终投湖自尽了。然而当时的他叙述说到,他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知识人士自杀,我想,是他的心态好。内心强大,使他即使身处哪里都不忘学习与读书。
在书中,我最敬佩季老先生的是他与他的恩师们。他的每次学习,都能使他的老师对他加以重视,促使他更好的发展。我记得我也有这么一位恩师,她对我很好。那时候,我第一次做课代表,因为语文成绩一直提不上去,所以就自告奋勇的申请做语文课代表。很巧的是,语文任教老师又刚好是新来的,对我们班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做为同学口中的“老师的监视器”,老师眼里的“小棉袄”,我时常和她交流我们班语文的学习进度。与老师交流多了,自然关系也就像朋友一样。于是,我就成了“重点培养对象”。她教我如何得必拿分数,如何攻克那些带有陷阱的题目...把语文的试卷框架重新给我梳理,每次考试的错题她也能够详细的给我解答,当然啦,前提是我主动的去学习。我把我边角余料的时间都挤出来用去学习语文了。曾有一天的记录是这样的,我早上6点多起床,洗漱完之后背古诗,读文言文,看注释。中午午休前,把前一天的注释背一遍,看错题。晚修前,提前一个小时到达课室做阅读题目。睡觉前看作文。其余的下课时间,除了倒水上厕所,其余都在课室自己的座位上做选择题。我的同桌看见我这样,都觉得我快要走火入魔了。所幸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没有白费,在那一次的模拟考,我语文成绩全班前10。一山还有一山高,能突破我自己之前的学习记录已是很大的进步了,我觉得。也有话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嘛。不管怎么样,我到现在我都很感恩这位语文老师,是她,燃烧起我对语文的热爱;是她,让我突破我语文的瓶颈期;是她,亦师亦友,增添了我在学校学习的美好记忆。
学到老,活到老。我想我也会像季老先生一样,永远保持一颗热爱学习的炽热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