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语堂先生的著作《苏东坡传》,受益匪浅。
写传记,要十分了解传者本人。如林语堂先生所述,我们真正了解的是自己喜爱的人。是啊,因为了解,所以喜爱。亦是因为喜爱,所以了解。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了解以及喜爱,才呈现出精彩的、有力量的、有温度的《苏东坡传》。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一个家喻户晓的大诗人,小孩子张口就能朗诵其耳熟能详的诗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是,我们对苏东坡的了解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却从未像林语堂先生那般生动地描画出立体全面的苏东坡。
文本分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通过这四个阶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苏东坡。每个阶段的苏东坡,都不一样。童年与青年,受家庭熏陶影响,饱读诗书,天资聪明。与父亲苏洵,弟弟苏子由,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壮年时,意气风发,正直率性,想为朝廷献计,有很强的政治抱负。当时,正处于王安石变法阶段,文中很详细的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各种实施方案方法以及对宋代当时留下怎样的后果,更方便的了解当时苏轼的心情和做法。之后他的人生一直处于起起落落的变化之中,被贬,被弹劾,被升官,被加爵,重重复复。老年的他,性格收敛了一些,经过多次的打击下,他的心不寄托于朝政上,只想为老百姓谋利益,减轻他们的负担,疏浚盐道,稳定谷价,在西湖修青堤,为青年题字题画卖伞……在流放的岁月里,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都依然积极地面对生活,迎接挑战。
突然想起《画筼筜谷偃竹记》,苏东坡为了悼念画家文与可而作的诗词。一开头便是忆事,与文与可开玩笑,描述画竹之趣,称赞与可精湛的画竹功夫,可看出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后文平淡的一句:“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写出好友文与可的逝世,让人悲痛不已。《苏东坡传》中,记载苏东坡听闻消息,失声痛哭三天,如此感性,如此真实。面对好友的逝世,苏轼与常人一样,开心的时候大笑,伤心的时候也会哭泣,苦闷的时候也会苦恼,也和我们一样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还有,苏东坡在江苏宜兴购买一座心仪的房子,花费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可是最后,为了还给老妇人祖传百年的老房子,自己烧掉地契。一座房子,就是一个家,是温暖的港湾。而苏东坡他竟把自己的房子给了别人,也没有找别人要回钱。啊!真的是一个很为他人着想的、很温暖的一个人。苏东坡并不仅仅只活在我们的课文中,而是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中。
他会炼丹,对寻求长生不老药感兴趣;他会练瑜伽,为中国式瑜伽打下基础;他会读佛经,将佛理融入诗中;他会寻找中草药,为自己或者为老百姓治病,虽然有时候害别人拉肚子好几天;他会酿酒,向邻人学习酿酒的方法,可能不太好喝;他会对神明恳请,恳请过海顺利,同时也会与鬼魔争辩条件;他会自创菜式,如滚瓜烂熟的“东坡肉”“东坡鱼”“东坡羹”等;他会修建,著名的苏堤便是很好的证据;他会对小人如同嫉恶如仇,不管怎样都要上书禀告朝廷;他会像小孩子一样,看到自己种下的苗子长出苗头,便高兴几天……这些都是在《苏东坡传》里的小故事,很有趣呢。
苏东坡,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淋漓尽致的被描画出来。像电影那样,一帧帧的放映出他的每一个不同的时期:被重用亦或被贬、开心还是伤心、豁达还是苦闷、随性自由还是反思自己等不同的情绪,都是真实的、有温度、多方面的刻画他的形象。
无论被贬在哪个地方生活,苏东坡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只要有好酒,好友知己的理解,家人的陪伴,便乐在其中。尽管苏东坡逝世多年,可今天的人们依然记住这位伟大的诗人,依然喜爱他。我想大概是因为他那种伟大的思想,伟大的人格,伟大的灵魂。